【記者張幼芳/台北報導_2005/10/14 聯合報】
最近揭曉的5年500億頂尖大學計畫,再次強調各校收錄於SSCI等期刊論文數量多寡的重要性,要登上SSCI有多難?
大葉大學副校長謝安田指出,理工科每名教授平均在SCI發表1篇文章,人文學科每名教授平均在SSCI發表0.04篇,SSCI困難度是SCI的25倍。
謝安田本身有16篇論文發表在SSCI,也曾擔任SSCI期刊審稿者,對SSCI期刊論文的投稿程序、審稿重點以及退稿原因頗有心得,今年四月開始在文大推廣部教「SSCI期刊分析與撰寫」課程。昨天他在文大推廣部分享論文投稿經驗。
謝安田分析2004年國內大專校院教師在SCI、SSCI發表篇數,SCI共14373篇,SSCI共669篇,若對照理工科教授占國內教授46%、人文領域教授54%的比率,理工科每名教授平均在SCI發表0.993篇文章,人文學科每名教授平均0.039篇,SS-CI困難度是SCI的25.46倍。
為什麼投稿SSCI這麼難?SCI期刊數5900多種、SSCI期刊數卻只有1700多種是原因之一,但國內學者沒有用對方法,也是主因。謝安田說,許多論文缺乏理論基礎、概念與操作化不符、未充分定義理論、過度複雜、研究文獻不足、甚至投稿的領域根本與期刊不合,自然會被退稿。
謝安田表示,SSCI 強調的是「人類學術活動,如何朝著真理或接近真理的路上走」論文就要證明你找到近乎真理的知識,論文講不出貢獻,自然難過關;而且題目的選擇常決定論文成敗,他建議從挑戰常識、傳統、神鬼迷信等切入,就會切入一堆好題目。
= Do you know? =
SSCI與SCI是什麼?
SSCI(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社會科學引用文獻索引)是美國科學資訊所 (ISI)於1973年創立,將社會科學方面的重要論文組織彙整,提供檢索功能,讓使用者可迅速查詢研究所需的相關資訊。SSCI收錄社會科學類期刊1700餘種,涵蓋主題約50餘種。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是1963年建置,收錄科學技術類期刊5900餘種,涵蓋主題約150餘種。 十年教改下來,我們已快成為其他國家的錯誤示範了,而有趣的是,幾乎每一個教改政策,個別看起來,大多是好的。例如很多人討厭的建構式數學,平心而論,其實是一個能提高學生創意的好教法。但最大的問題是要求所有老師在短時間學會它,而這顯然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也因此只好看著它失敗。 最近高等教育五百億第一波經費分配公佈了。目標是五年內提升大學為世界一流的大學。這個口號及政策,表面看起來,當然是好的。但個人很擔心,這根本是在演一個「不可能任務」的續集,而正由於不可能,我更擔心會有很多短視求表面功夫的作法出現。 為了要交出成績單,拿到經費的學校必須規劃未來要拿出什麼短期可以看到的成效,最簡單速效的作法就是求量。國內學術界很喜歡拿SCI論文數作比較,我鼓勵寫論文,但我很反對以SCI的論文數量作評比。 以數量作評比,會導致學者求短期的速效。難做的研究沒人做,難投的期刊沒人投,難畢業的教授沒學生跟。例如以生物處理汙染物是一個永續且重要的技術,也符合大自然規則。但已愈來愈少人做了,因為作一個實驗要等三個月才有結果,一年下來可能只有三個數據可用。數學模式、作業系統,也都是很重要的工具,但已沒有人要去發展了,因為要花至少二、三年才能完成。 我一直很同情新進的年輕學者,他們可以分到的經費愈來愈少,而卻要面對愈來愈大的不合理壓力。優秀的年輕學者是我們成為一流大學的最重要基礎,也是我們未來的競爭力。若只是把他們訓練成出版論文的工具,那將會加速高等教育沒落的腳步。 九一一事件那年,本人正打算去美國進行短期研究,在恐怖攻擊後,本來打算改去澳洲,也因此花了一點時間去了解澳洲的學術界,結果我很訝異的發現,這個有一千八百萬人口先進國家的學術品質,依國內的標準而言,怎麼那麼「差」?但是我又發現他們相關的產業卻比我們進步太多了。 最近與清大一位教授聊天,他舉一個例子頗有趣的。他說有人出論文出了上百篇,但卻弄不清楚他是什麼「專家」。因為他的論文千變萬化,都是短期就作出來的結果。我認為這位學者真的很優異,有這麼多的創意,只可惜被制度害了。若是他能專心作一些長期研究,可能他會有機會成為大師。 恭喜拿到經費的學校,但希望能本著學術良心及風骨,不要同政治人物一樣,只求表面的速效,讓優秀的年輕學者有機會看到他們真正「一流」的未來。
【高正忠/交大教授(新竹市)】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