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萬大學畢業生的困惑:先就業?先考研?
鳳凰花開,代表的是一個結束,也是一個開始。
對於再度跨出校門的學子來說,雙十年華,徘徊在這個路口的抉擇,攸關生命一出手就非凡,抑或輕擲年華的起點。
文/黃亞琪 圖/黃建賓
2008年9月 Cheers雜誌
場景1
夏暑週日傍晚,熱烈陽光與熱氣似乎不見疲倦地依舊火辣。台北車站附近的開封街上,成群學生正魚貫從一家考研究所補習班門口擁擠了出來。
「今天上的微積分考古題,好像學校老師有教過,可是怎麼感覺第一次聽到。」
「對啊!我從大二就跟同學一起團報來聽課,繳一次學費可以聽3年,一方面準備考研,一方面應付學校考試,真是划算。」
「明年3月就要考試了,看同學都在補習,不補會不安心咧。剛剛我還在跟補習班的課輔老師討論生涯抉擇問題哩!超焦慮的!」
你一言,我一語,是這群準備考研學子的對話。
場景2
週日,台北市南京東路二段,少了上班人潮、車潮的喧囂,顯得冷清。
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畢業,一退伍即投入媒體行列的彭昱融正在公司加班,趕著截稿前的最後衝刺。「我應屆甄試上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但當時我問自己:為什麼要念研究所?我真的回答不出來。」不想成為「盲流一族」的他,決定先去服兵役。「逃到研究所不會讓你找到人生的方向,進入社會才是,人會變得比較踏實去思考未來。進到《天下》雜誌這段時間,這樣的感觸更深,也更相信當初選擇先就業,是對的
靠著一紙大學學歷,1984年次的彭昱融打敗許多碩士畢業生,拿到自己進入就業市場的第一張入場券。到目前為止,走得也還滿愜意的。
同一時間,相近年紀,不同抉擇,不同對白。
考研激烈,大學生繼續蹲補習班
鳳凰花開,代表的是一個結束,也是一個開始。對於台灣30萬跨出大學校門的學子來說,「就業與升學」是跨入社會首要面臨的人生抉擇關卡。徘徊在岔路的選擇,攸關未來是否非凡,可輕可重。
這是現實社會發生的事實。由於研究所驚人的成長率,使得擁有碩士學歷者快速增加。「為求增加競爭力,大學畢業生不得不投考研究所,造成升學補習班的興盛!」高等教育評鑑中心研究員、同時也是輔仁大學全人教育課程中心副教授的侯永琪表示。
受教層次向上升級,填鴨式的教育並沒有消失,只是讓補習班的招牌,從「考大學」變成「專攻碩士」。
「當年我們考大學時錄取率只有10 %,現在是進逼100 %,」擁有補教12年經驗的尹駿發出如此感嘆,
「少子化加上大學入學門檻降低,造成大學重考市場大幅萎縮。但在研究所大增的帶動下,另一股勢力竄出:大學生開始蹲補習班。」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四年級、準備轉考新聞研究所的一位學生指出,現在學生為了擠進名校研究所,考試準備期已從過往的大三、大四,提前到大二。而在推甄名額高達近4成的比例下,許多學生更在大一時就報名補習班,專攻幾門主修科目,順便也可帶動在校成績。
「為了搶攻這些學生,有的補習班還打出試聽一堂送300元紅包,來吸引學生目光,」從大三即開始加入補習行列的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學生張友威說。
頓時,升研究所補習班成為補教領域少數成長的市場。根據教育部2005年公布「教育發展統計分析報告」指出,從1995年到2003年,將近10年「升研究所補習班」人數從2,600人暴增到23,000多人, 成長8倍多。尹駿表示,考研是補教市場少數成長的領域,「除大碩、國家、高點等傳統考研補習班的學生數增加外,傳統補習公職的北醫、成功和智光也紛紛轉型,搶食市場大餅。」
更甚者,補習班角色也越來越多元化。有「大一課輔」為學生課業分憂解勞,提供生涯規劃服務。更離譜的是,還出現「研一課輔」,打著先考上研究所後,再繼續幫學生補強大學時期底子沒打好的課程。
「服務周到」的補習班,取代了大學院校畢輔會功能,甚至大學教師授課的使命,這說來實在相當諷刺。當然,背後更值得各大學深思的是,為什麼大學所提供的4年教育,無法培育出有自主學習能力的大學生?
「高學歷、高失業率」持續惡化
「考研風潮」開始橫掃大學校園的現象背後,其實反映的是大學生對於就業市場的高度焦慮,繼續留在校園中暫時逃避現實的考驗。
近年,台灣整體就業市場可說是冷風四起。
「數字的確令人訝異,」一位負責「97年第四季人力需求調查」的勞委會人員憂心地表示。調查中分析,因全球景氣低迷,加上內需不振,僅有12.12%的事業單位表示會在第四季增加雇用、5.95%將減少雇用、81.93%維持人力不變。
更驚人的數字還在後頭。行政院主計處資料顯示,2007年平均失業率3.91%,若依教育程度觀察,大學以上(不含專科)教育程度者的失業率為4.51%,居各教育程度者之首;另就年齡層觀察,其中20 ~ 24歲者的失業率為10.56%,幾乎是平均失業率的3倍。
從年度縮小到月份,2008年7月份失業率首次突破4 %, 其中大學以上學歷失業率更達5.03%,累計1 ~ 7月大學以上失業率為4.51%,是30年來新高。「近10年來國內高等教育日漸普及,過去每百人只有11名大學畢業生,到今年每百人有23名,成長率超過100%,」行政院主計處第四局副局長黃建中解釋。
大專院校數不斷增加,使得「高學歷、高失業率」的情況更趨惡化。「大學文憑篩選機制完全崩解。『學歷貶值』情況愈來愈嚴重,『學歷通膨化』可能會出現,未來說不定要有3個博士學位才能找得到工作。」從侯永琪的談話中,看見的是大學文憑失去公信力的殘酷現實。
面對現實,決策單位怎麼說?「面對過去政策造成的問題,教育部難辭其咎,」教育部高教司司長何卓飛表示,從2003年開始,教育部實施總量管制,學校可在許可範圍內自行申請系所,但重量不重質的結果,卻造就許多怪現象:「像是將大學生數調整到研究所,或者沒有醫療背景的學校,要創立自然醫學研究所等等情況。」
想清楚讀研究所的意義
但無論如何,念與不念都應有清楚的獨立思考。「很多大學生不曉得出社會要幹什麼,也不知道為何要考研究所,但總之先考上再說,」台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大四生張國祥說。
Google工程研究所所長簡立峰更認為,在「一試定天下」的環境中,不會讀書的人往往被貼上失敗的標籤,即使勉強進入大學或研究所,也是隨便打混,什麼都沒學到。
「我真的要呼籲年輕人,靜下來想一想是否適合念研究所。」台灣科技大學校長陳希舜講了個年少在美讀書時遇到的故事。當年他在柏克萊大學攻讀碩博士時,有天教授邀請他到家喝下午茶。到的時候,發現他6個小孩中,有一位從事木工工作。「這位教授的學術聲望舉世聞名,但他的小孩是木工!」這給了陳希舜一記震撼。「我在美國碰到幾個念博士班的人,他們其實是在工作多年後,認為有進修需要才重返校園。如果重新來過,我未必會去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真正的知識,是透過生活實踐而獲得。」南台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講師黃昭智以自己為例,在歷經4年滾石唱片錄音師工作經驗後,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才決定再出國攻讀博士學位。
研究所不是逃避就業的庇護所
根據《Cheers》雜誌「2008年台灣1000大企業對碩士生評價調查」中發現,高達7成的人資主管大聲疾呼,大學畢業生在「尚未了解生涯志趣」前,應該先進入職場,透過做中學,發現人生未來的方向。
此外,碩士學歷也不一定是就業的保證,現在企業更要求的是即戰力的表現。
從技職碩士生漸受企業主青睞即可見端倪。在企業主管眼中,專業知識能力方面,技職碩士生的表現水準逐漸逼近一般大學碩士生,這顯示了企業對於實務技術與能力的需求更甚於學歷。同時,企業主管認為一個「有價值」的碩士學位條件中,要求「產學交流頻繁」也高達43%。
彭昱融就是最好的例子。雖然僅有大學學歷,但他的多元能力與經歷,正是擊敗其他碩士應徵者,順利取得工作的重要因素。
大學主修生命科學,輔系是哲學系,彭昱融因為成績優異,獲得教授推薦,到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專案助理。擔任系學會會長期間,正值動物系與植物學系合併為生命科學系,他還舉辦講座協助兩系的整合。他對公共事務同樣是不遺餘力,參與反對樂生教養院拆遷以及是否興建蘇花高速公路的活動。
更重要的是,大學畢業後先就業反而幫助他更能及早確立自己的生涯發展方向。「研究所不是讓你找方向,大學和社會才是。」這是工作2個月的彭昱融最深的感觸。工作之後,他心中篤定不少。「我更確定自己不太適合實驗室的生活,」彭昱融語氣肯定的說,目前的記者工作更能滿足他喜歡與人互動、吸收新知識的個性。
因此,已經走到人生抉擇十字路口的你,「先就業?先考研?」的問題或許棘手,但以下有幾個問題,一定要強迫自己思考與回答。
1.為何要念研究所?
2.念完可以補足何種專業或能力?
3.取得碩士後,和別人最大的差異性在哪裡?
4.要達到這個目標,該有哪些計劃?
5.對將來要從事的產業,了解有多少?
唯有透過這些問題,不斷地反省、準備自己,將來才有可能一畢業就成為即戰力人才。
研究所不是你逃避就業現實的庇護所,未來兩年,你得更積極磨亮自己的實力與心態,才能比現在更從容地面對競爭叢林的洗禮。
文章來源: Cheers雜誌
----------------------------------------------------------
讀完以上文章,您有何想法呢?
我
開始沉思,雖然以上的問題我早以想出了一套應變措施
而令人擔心的是,三十萬大學畢業生有多少人是這樣腦袋不清楚之下,栽進了名叫"補習班"的殿堂,飽受一番洗禮!!
不管決定為何,頭腦與思緒清楚最重要,開始思考了嗎?未來的主人翁!
2008 秋 emily #
- Sep 22 Mon 2008 00:54
30萬大學畢業生的困惑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