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 趙家酒店(http://www.jds-online.com/blog/)

昔年種柳


今年(民國七十一年)七月一日,中央研究院正式成立了統計學籌備處。這件事情至少有兩種意義:第一:這是政府對於過去二十多年統計界同仁的貢獻的一種正式認可:統計學自理、工、農、商這些學院的羽翼下跳出來,開始與別的獨立科學如物理、化學、數學等分庭抗禮;第二:我們意識到國內的統計學方面的研究、發展、應用和推廣,還有許多路要走。我們應該研究什麼主題?發展那些系統?如何推展應用?怎麼將統計學所表現出來的近代的格物致知的方法,廣泛地深植到社會的思想形態裡?我們應該認真地開始回答這些問題,而統計所的成立,給我們一個機會。

我想藉這篇文章,介紹一下統計學,國內的統計學以及我們想做的工作。

統計是一種科學方法和思想方式,是一種入世的、積極的哲學態度,是一種進步社會中自然的現象。



狹義的統計學,是泛指一套圍繞著以數量為主的資料的科學的格物致知方法。這套方法的一個最大特徵是:統計學家深切地體認到誤差的存在,並積極的面對可能的誤差,而使得經過這套方法所導出的結論,其因誤差而產生的曖昧減少。

統計學的方法並不能無中生有,但它的確致力於儘量濾去誤差,而得到傳統方法所不能得到的結論。誤差如水,真象若石。水落,所以石出。如果水中原本無石,水落當然也仍然無石。

統計的方法之所以大行其道,是因為誤差的是近代生活的一部分。一切人類所蒐集的數量資料中,其不包含誤差者百不得一。社會愈進步,則所需要蒐集與分析的(包含著誤差的)資料也愈多。而我們愈嘗試的去以無誤差的概念去推演結論,所得的結論裡便愈充滿誤差。而統計方法,因為能正視誤差的存在,反而可以得到更合理的結論。

因為這個原故,我們巧妙的自台灣地區人中抽樣,以求得平均國民所得或失業率;我們自少數病人的追蹤記錄裡研究一種新藥的效力;我們用精心設計的品管圖來看生產線上的狀況;我們小心地分配肥料與農藥的成份,而來看那一種配方使稻米的產量最多。

這些都是統計方法:圍繞著包含了誤差的數字所作的種種精巧的努力。這些包括了蒐集資料以及分析資料。資料,是統計學的食糧,氧氣和水。資料,是現代的文字,是工業社會的文字,是科學的文字。統計學只是幫你去認字、去寫字,並用這樣的文字寫作品。

而這些作品所表達的是另一度空間的現代社會。它非詩、非畫;但更精、更簡,更觸到痛處。因為它的目的是探測真象,而它的手段則是濾去誤差及噪音。一方面,它像一個楔而不捨的偵探,搜尋線索,避開兇手所佈的疑陣,抓住了問題的核心;另一方面,它也像一個嚴正法官,考核證據,一絲不茍,既要不枉,也要不縱。

我們不能無動於衷,因為統計是入世的科學,所以統計工作者也心在紅塵。我們觀察、整理、估計、檢定、模擬、預測……我們主要的對象是這個社會的形形色色的一切可以用數量測度的事物。我們看到的山,是山;我們見到的水,是水。而且因為我們是用有情的眼光來看的,所以我們看到的山,不免嫵媚;見到的水,不免清秀。
 



國內目前的統計,可概分為人文、生物及數理三類。這三支主流,以一個開發中的國家而言,都算得上相當源遠流長。而其他計量科學的支脈,如計量經濟、工商管理、工業工程、品質管制及保證、自動控制……也並不是沒有人才。自經濟發展的過程來說,我們的社會已繁榮到必需以接近天文的數字來描述的程度。大到政策的制定,小到一種商品的行銷,都離開不了計量方法。

然而這些以統計學為基礎的近代計量方法,(還有以電子計算為輔的近代系統),並沒有成為社會裡中上級官員或經理人員的思想方式的一部分。國內在統計學及其相關科學方面,固然人才不足,但並不是基本的問題。國內的問題在理論與實務的不配合,以及統計的工作環境的缺乏。國內並非不能培養統計人才;只是不易培養立即能夠上陣的統計人才;即使培養了,也不易將他們置於易於發揮功效的位置。就算這兩者都做到,也因為缺乏適當的環境,這些人才的努力,皆不免流於事半功倍。因此,我們有近五十年的政府統計資料,但其在民間的威信,尚待建立;我們的生物統計源遠流長,但至今尚推行不了一套完善的藥物管制制度,我們有將近三十名統計博士。但多散處各大專院校。論文雖然時有佳作,但對整個的統計甚至於計量科學的發展,並沒有發揮出風起雲湧的作用。

但是我們不必氣餒。我們自己不肯一顧的政府統計資料,有外國人在分析檢定,以期孤立出我國發展迅速的原因;十餘年來,品管工作者默默的建立起類似日本的品管制度;政府機構及民間企業裡也漸漸地增加了計量分析方面的人員。而在國外,不論在怎樣的統計學會的集會裡,都可找的到中國人在發熱發光。

這樣的成績固然堪差幸慰,但是如果我們看一看統計學及統計工作者在別的國家的經濟發展裡所作的貢獻,我們還有許多路要走。如果我們不能將近代的計量方法,注射到我們國家的經濟結構的重要關節;為果我們不能影響這個社會的中堅份子,讓他們以客觀的、計量的、容忍並適度控制誤差的態度和方法來處理現代的企業經營,那麼我們即使有一二位名師大匠,五六十名有佳作的研究人員,我們仍然在實務上趕不上日本,理論上比不上印度,更遑論英美等國家矣。

中國的統計,並不是不需要名師大匠。中國也並不是沒有相當傑出的名師大匠。但我們如果向這個方向走,我想統計研究所在十五年內,還趕不上史丹福大學的統計系。中國的統計學家並不是寫不出高深的論文,但是統計學本身,在這個社會裡還沒有堅實的基礎,那些高高在上的論文,有若用極度的平衡技巧的支持的高空走鋼絲的表演者。表演雖然精彩,掌聲也未見稀疏,但是我們知道每年畢業的新的計量科學方面的碩士,有相當困難去找待遇優厚的工作;更不論那數百名那些相關科系畢業的大學生了。只有在這些計量分析人才,在國內成為各界爭相邀聘的對象時,我們才可以勉強說統計學的基礎,初初建立。



遠在民國十八年的時候,所謂的甘莫爾設計委員會,便建議國民政府於其下之主計總監部。這項建設經過立院會議之後,主計總監部的名稱換成了主計處,直屬國民政府,以下設歲計、會計、統計三局,分掌全國歲計、會計、統計事務。這是我國正式有統計制度的開始。其後主計處在民國三十七年改隸行政院,名稱曾一度稱為主計部,旋即改回。五十三年以來,內憂外患、不絕如縷,然而國府的統計工作如財務統計,基本國勢調查,國民所得統計、物價勞工統計、公務統計、公務人員及其工作之統計等,均在超然統計制度之下,維持至今。我國在民國二十一年便訂定了統計法(目前的三法修正,為民國六十一年五月二十六日公佈施行)。在各國政府所作的統計資料蒐集工作而言,我國是走在相當前面的。據六十三年二月全計處編印的「各項統計方法專輯」,目前我國至少有氣象、人文……到社會衛生,其他公務等十五項,九十六目統計資料。

我們不能說政府沒有做統計工作,我們只能說我們沒有好好的利用這些寶貴資料。

在學術界,我國的統計學者也頗為傲人。台大的農藝研究所開始用電子計算機作逐次迴歸分析的時候,國外所謂的「統計程式庫」也不過在萌芽階段,並沒有如今日一般地風起雲湧。好幾個農業實驗所的實驗設計,也為國內的品種改良做了註腳。

相對地說,我國的數理統計起步的反而相當的晚。



我們不要把自己分得太細太嚴:這是統計,那不是統計,而另一個分明便是作業研究……. 。如果我們這樣分,那麼每一個領域便的非常窄,我們不能自前人得到什麼幫助,也不能有效的幫助別人。

所有的近代計量科學,都和統計有關。我們無意併吞他們,應該如對待芳鄰一樣:我們借給他們油鹽,也希望有時候能自他們那裡去借柴米;我們鼓勵孩子們和家的來往,而希望有一天或能發展進一步關係……

我們也不要把理論和實務分得太嚴。理論如花,實用如果。不會開刀的醫生,和不會分析資料的統計學者一樣。花和果互相關連。有的果、種子發不成芽;有的花,結不了果。但是花和果都一試、再試。這是一個機率的世界,沒有失敗,便也不會有成功。如果我們在花和果之間,畫一條界線;如果我們在統計的理論與實務中間劃一條鴻溝,那麼花雖然香,總離不了溫室;理論雖佳,也了無意義。

讓我們去試著了解並尊敬到目前為止國內的計量科學所做的工作。他們的門,也許正鎖,但我們何嘗去用心敲過?他們的園地,也許貧瘠,但我們何嘗去用心幫著灌溉?當我們有百萬大軍的時候,再去分海、陸、空;再去分軍、師、旅、團。而現在,我們規模粗備,雖然望盡天涯路,卻幸而不是高樓獨上。

我們應該試著去做一些大規模的團隊工程:不論是統計的理論還是實務,我們應該學會以二十個人合做一個計畫、三四個人合作一篇論文。我們還不是趙雲關羽,單槍匹馬,在千軍萬馬裡尚殺不出重圍。而在國外,比我們強得多的研究發展單位,用比我們多的人力物力,做比我們野心小得多的研究計劃。


後記

這是1982年的舊作,今日讀來,心情猶在。國內的統計研究工作,十八年來成長了十二倍,但學者們「單兵攻擊」的毛病依舊。

標題是後來加上的。取自「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萋愴江潭。木猶如此,人何以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J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