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dear thesis, when will we meet up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有個現象,應該普遍存在於你我身邊。

人在每個階段都會面臨不同的"關切"。國三高三時期,身邊的人就開始關心你學測考得怎樣?申請上什麼學校,前三志願有希望嗎?大二大三就會有票人來關切你,想要考研究所嗎?有在考證照嗎?有進實驗室嗎?當然每個階段都會被關切,目前在跟哪個人交往?發展如何?如果你single很久一段時間,就會有開始懷疑你的性向,結束一段感情後,很久很久都一個人逍遙,又已經逼近"而立之年",就一定有排山倒海的關切:什麼時候要再get into a relationship? 

無奈!甚至有時後我覺得很無聊,我不是不喜歡關心,而是我希望這些關切能具有更多元開放的心胸。



為什麼?因為在某個特定的階段,有85%(保守估計)的人都再作同樣一件事情,如果你很例外,你一定會成為焦點,這就是台灣的社會。

曾經,我也是那種聽到別人高中畢業了,就要問別人目前在大學主修什麼的人?然而,當我開始接觸歐美國家的人,我的觀念與思想有了革命性的翻修。美國只有六成的人念大學,你相信嗎?為什麼大學畢業一定要馬上工作或念研究所?寒暑假打工不支薪很奇怪嗎?很高比例的美國年輕人的暑期打工是沒有支薪的。相反的,台灣有90%以上的人念大學,這表示台灣教育水準高,國力強大嗎?我想答案就等待大家去讀些資訊了。


回到正題,碩一期末,進入七月份,一定有不少同學,甚至沒有念研究所的同學都問你:
你開始寫論文了嗎?老師給你方向了嗎?給你paper讀了嗎?


第一個問題最容易回答,就是"not yet"!

第二個題就麻煩了,我的advisor只會跟我哈拉好玩的事情,要我不用這麼急,要我先做其他努力。他也不會主動約學生討論,但是如果你每天都出面在他門口,說有想法要討論,他一定很歡迎。

當我還是個大三學生,我就曾經異想天開的想做專題,印象中我跑去找老師討論了不少次,那幾次給我的啟發蠻大的,那幾次的經驗讓我了解,當一個什麼都不了解的學生自己去搜索想要做的議題,whatever, 你去找一位教授談你的發現與想法,當時我的想法很天真,自己有覺得頗有貢獻,因為幾乎沒人做,當我去找了老師,老師與我說,議題的可執行性,也要依靠data的取得。沒有data什麼都是空談。這是個做研究很基本的觀念,但當時的我就是不瞭解,算是個開始吧。經過討論,那些有經驗的professor可以很快點出你的盲點,並指點方向,這種經過自己想過在去討論的過程,才會成長。什麼鬼點子都可以想,反正又不是考試,並沒有標準答案。

雖然邱老師的team是由不同的small group組成,做的東西也因代領我們的小幫手本身專業有所不同,老師還是會與大家談談,只要你願意去找他。

至於,第三個問題,指導我論文的小advisor,幾乎不曾因為要做什麼議題而丟過journal article給我,每次聽到這個問題我才知道原來大家都這麼幸福,有人整理好相關文獻給你讀。我從大四下開始就是學姐請我去搜尋XX議題,國際上學者做到什麼程度,找到後回傳,不會跟你說關鍵字要打什麼,自己體會。做到什麼程度,感覺就不能看標題就決定,必須大改讀一下Abstract & introduction。在這個暑假之前我都以為,大家都是這樣,自己搜尋文獻,然後發掘點子進而討論並narrow出方向與範圍。


其實,習慣了!我老是慢很多拍,所以有人說,我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還好是活在自己的地獄中,不是"天上人間",不食人間煙火就慘了。



今天,是我從六月上旬與我的小advisor討論以來,第一次見面討論想法與疑惑。


將一些疑惑解開,並漸漸有信心可以盡快完成那篇"龜速"的文章(都是我害的)。


下個月才要開始接觸我人生中第一篇學位論文。今天說了我一些想法給學姐知道,繼續堅持的可能性不大,原來真的有很多學者廣泛討論阿!當我一聽到,這樣的方向在學術上很難有關鍵性的貢獻與突破,我就放下心中的美夢了,人生很長,不用在這種節骨眼執著,因為硬要做,會把碩士班當博士班在念唷~


今天也有了小收穫,文獻資料庫中搜尋少,不代表很少人做。在英文資料庫中海底撈針,顯然忽略了以往的中文文獻以及中文碩論。再次證明,有趣,不代表能執行,要美國DATA又是另一個難關。



I will see you soon and please don't let me down anyho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JCH 的頭像
    YJCH

    The Secret Cornor

    YJ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