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四)受玉英老師邀請到老師國貿系「台商大陸投資與管理」的班上聽一場演講。
很感謝老師總是鼓勵我去看看不一樣的世界,用不同的角度去感受世界的脈動。
其實,星期一幫老師將演講資訊公佈在教學部落格上時,我就蠻有意願去聽聽這一個主題,星期二中午老師又打電話希望我能到場聽演講並與講者有交流。
以下,分享我在這場演講中之所見所聞,與講者在經驗分享中給我的激勵與啟發。
********************************************
*演講人:台新金控台証證券(上海)研究經理殷倜凡、經理梁祥賢*
*講題:MOU及ECFA簽訂對台資金融機構的影響 *
*時間:98年12月17日(四) 下午4:10~6:00 *
*地點:商管大樓B 601 *
********************************************
原來,這兩位講者是玉英老師在北京大學念經濟Ph.D時的碩士班學弟,兩位目前都在上海從事金融業工作。
三點多首先由大學部同學上台報告,四點鐘開始進入今天的演講內容,前一個小時,兩位講者以幽默穩健的台風概觀的陳述MOU(兩岸金融監理合作諒解備忘錄)的內容、重點,對銀行業及證券業的影響。此外,ECFA與MOU有哪些異同之處,台灣對於ECFA的可能策略,早期收貨清單及對部分產業之影響。最重要的,兩位經理以自身的經驗與專業分析了如何理性看待ECFA的簽訂,以及何謂CEPA(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 CEPA對港澳的影響...等等議題。
五點開始,是Q&A時間,講者留了相當多時間給現場的同學問問題,學弟妹們也算踴躍,提出了不少對於到大陸就業,與大陸目前產業發展之現況等問題。Q&A時段比主要演講時間還精采!其中,殷經理與梁經理借由大學部學生提出的某個問題(面對大陸優秀學生的堅強競爭力,台灣學生在大學裡應該如何準備、如何武裝自己...),也分享了一些當年自己在北大念碩士的經驗談。
說到這,我蠻想藉由台下同學提問這件事情,提出一點點我個人之淺見。能有勇氣在全班面前提問真的不容易。過去幾年當中,我在校內與校外聽過不少我有興趣的演講議題,講者在會後通常會留時間給現場聽眾提問,當主持人問有沒有任何人有問題或建議時,妳敢不敢勇於舉手,並站起來(有時候會被邀請到台前)拿著麥克風對主講人提問?這份勇氣很難培養,我到現在...再幾百人面前提問我都還是會偷偷的發抖。有這份勇氣不容易,進一步,要能問出有建設性且具明確意義的問題更是需要長久的練習,也必須經歷過許多的挫折。
首先,我認為勇於提問值得嘉許,但或許要認真看待以上這個問題,有些許不夠明確的地方。我大概可以猜到該名同學想問的重點,但假如要讓講者快速且明確的知道問題核心並提出淺顯易懂的解答,也許提問者應該對問題有更詳盡的思考後,更明確的講出問題點,會更棒!我深深佩服這些提問的大學生,有那般的勇氣與智慧。會提出這樣的改進方法是藉由當天的現象來督促自己如何提出更有深度的問題。
回到梁經理針對那位同學的提問所作的回應:他提到,當年自己在北大念書時,給他最深的影響是大陸學生的用功程度。以前國高中時代,再期中期末考前老師都會希望大家能留校晚自習,到了大學,大部分台灣同學也是期中期末考前一兩週開始讀書(這是比較用功的學生),經理說當年他在T大念書時,只有考前一週會出現在圖書館猛K,但他在北大看到的現象是:幾乎所有學生只有在考完期中考一週不會念書,其餘時間,每天晚上都要晚自習,回到宿舍後,由於中國大陸有集體熄燈的習慣,熄燈後,很多極度用功的學生會跑到川堂(因為燈不會息)去夜讀。此外,大陸學生都相當積極在爭取能到先進國家留學的機會,沒有申請到Stanford,UC berkeley,Havord,...等名校,是不敢跟別人說自己有申請上,一定要得到fellowship(全額獎學金)才敢拿到嘴邊說一下。說實在,大陸學生比台灣學生強的地方,就是學科的理論基礎,還有那種用功努力的程度。
恩,以上分享,我不是第一次聽到。尤其是大陸學生幾乎都是用生命再拼搏GRE,GRE考出來的分數都是接近滿分,當然申請美國碩博士班當然絕大多數都拿到很好的Admission。近五到十年,fellowship也大部分都由陸生奪得。這當然也跟近年來,大陸人在美國學術圈的比例愈來愈高。一般來說,教授偏愛收來自母國的學生,當審入學資格的那些教授都是大陸學者時,大陸學生錄取的機會就會大大提升。這樣的循環會一直上演,假如台灣學生留美的人數逐年下降,過不用多久,美國大學院校就會愈不容易看到台籍學生,這對學術網路的發展將有不利的影響,而韓國及大陸的學術網路正在壯大中,屆時影響力不可小覷。
不甘願嗎?是的,我以前超不甘願,為什麼都是他們,但我又這麼爛跟人家拼什麼!漸漸的,我必須接受就是有一群牛人,這麼拼命,這麼想要藉教育,藉由到美國求學來改變他對於學問與世界的看法,甚至他的"出身"。不意外,這是一個國家要進入到另一發展階段必經的過程,人們想要藉由教育而富裕,希望知識能解救貧窮。這不就是20年前的台灣嗎?我們不能因為富裕了、教育環境多元化了,而養尊處優忘了吃苦是成就大事的必經過程。其實,要變強要能站上國際一流舞台,下深功夫還是不變的道理。
別畫地自限,全世界都是我們可以一展長才的舞台。不用限制自己只想做什麼產業,或在哪個國家工作,至少我對這些規劃不作任何限制。重要的是,我有資格做哪些事情?我能貢獻哪些獨特的價值?曾經,我會排斥到大陸工作(這其中有部分也許是爸爸的顧慮與想法,我並沒有深深去了解大陸的產業與學術發展),然而當我漸漸去了解一些我以前沒有花時間了解的問題與層面,世界比我想像的還寬廣,限制只是在我個人的能力是否具備,並不是機會多寡的問題。
全世界都是我們的舞台,年輕人要放眼全球,這句話,一點都沒錯。
以上,我的小小心得分享。
Dec. 19, 2009.
相關推薦閱讀:
頂新集團:10年養成14個台幹總經理
儘管中國人才急起直追,然而台灣人的忠誠與廉潔度仍是企業看重的關鍵優勢。
頂新的10年總經理計劃,瞄準的正是台灣高階人才。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